層面
|
對象
|
評鑑重點
|
評鑑人員
|
評鑑資料蒐集方法
|
評鑑時程
|
評鑑結果運用
|
課程發展品質原則
|
課程 設計
|
課程 總體 架構
|
1. 教育效益
|
課發會
|
期末課發會審查課程計畫
|
上下學期課程計畫撰寫後
|
提供老師修正課程計畫
|
1.1 學校課程願景,能掌握課綱之基本理念、目標及學校之教育理想。
1.2 各領域/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節數規劃,能適合學生學習需要,獲致高學習效益。
|
領域 課 程
|
5. 素養導向
|
課程計畫撰寫寫者、學年老師、複審人員
|
每學期-課程計畫自評及初審(表二)
每學期-課程計畫複審表(表三)
|
上下學期課程計畫撰寫後
|
提供老師修正課程計畫
|
5.1 教學單元/主題及教學重點之規劃,能完整納入課綱列示之本教育階段學習重點, 兼具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兩軸度之學習,以有效促進核心素養之達成。
5.2 領域/科目內各單元/主題之教學設計,適合學生之能力、興趣及動機,提供學生練 習、體驗、思考、探究及整合之充分機會,學習經驗之安排具情境脈絡化、意義化 及適性化特徵。
|
層面
|
對象
|
評鑑重點
|
評鑑人員
|
評鑑資料蒐集方法
|
評鑑時程
|
評鑑結果運用
|
課程發展品質原則
|
校定 課程
|
9. 學習效益
|
一年級填寫
|
9.1 各彈性學習課程之單元或主題內容,符合學生之學習需要及身心發展層次,對其持 續學習與發展具重要性。
9.2 各彈性學習課程之教材、內容與活動,重視提供學生練習、體驗、思考、探究、發 表及整合之充分機會,學習經驗之安排具情境脈絡化、意義化及適性化特徵,確能 達成課程目標。
|
||||
課程 實施
|
各課 程實 施準 備
|
13.
師資專業
|
領域小組、學年社群教師
|
會議對話與討論
連結:
|
會議後
|
提供老師教學檢討改進
|
13.3 教師積極參與各領域/科目教學研究會、年級會議及專業學習社群之專業研討、共
同備課、觀課及議課活動,熟知任教課程之課綱、課程計畫及教材內容。
|
公開授課
|
1.每位老師每年做一場公開授課
|
公開授課後
|
提供老師教學檢討改進
|
.
|
|||
14. 家長溝通
|
課發會
|
學校網頁公告教學計畫及成果
|
教學完成時
|
增進教師及家長對課程品質之理解及重視
|
14.1 學校課程計畫能獲主管機關備查,並運用書面或網路等多元管道向學生與家長說 明。
|
||
15. 教材資源
|
各任課教師 各領域小組教師
|
本校教科書選用辦法
評選單
|
學期末前 一個月
|
評選下一學期 教科書
|
15.1 各領域/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所需審定本教材,已依規定程序選用,自編教材及相 關教學資源能呼應課程目標並依規定審查。
15.2 各領域/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實施場地與設備,已規劃妥善。
|
層面
|
對象
|
評鑑重點
|
評鑑人員
|
評鑑資料蒐集方法
|
評鑑時程
|
評鑑結果運用
|
課程發展品質原則
|
各課 程實 施情 形
|
17.
教學實施
|
公開授課
|
1.每位老師每年做一場公開授課
連結:
教學評鑑表
觀察記錄表
|
公開授課後
|
提供老師教學檢討改進
|
17.1 教師依課程計畫之規劃進行教學,教學策略及活動安排能促成本教育階段領域/科 目核心素養、精熟學習重點及達成彈性學習課程目標。
17.2 教師能視課程內容、學習重點、學生特質及資源條件,採用相應合適之多元教學 策略,並重視教學過程之適性化。
|
|
18.
評量回饋
|
學年會議、領域小組
內部評鑑人員共三位
|
定期評量試題分析
學生作業抽查
隨機抽取學生作業/測驗
課程實施成效評估與經驗回饋表
|
定期評量後
行事曆安排
期末
|
安排補救教學
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
檢討各領域或科目的課程實施成效、教學活動成效、學生的 學習成效、學校活動的實施成效等。
|
.
18.1 教師於教學過程之評量或定期學習成就評量之內容及方法,能掌握課綱及課程計 畫規劃之核心素養、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,並根據評量結果進行學習輔導或教學 調整。
18.2 各領域/科目教學研究會、年級會議及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,能就各課程之教學實 施情形進行對話、討論,適時改進課程與教學計畫及其實施。
|
||
課程 效果
|
各課程
效果
|
19.
素養達成
|
定期評量
|
期中期末考在領域及學年會議進行試題分析
網站連結:
|
期中期末考
|
安排補救教學
|
19.1 各學習階段/年級學生於各領域/科目之學習結果表現,能達成各該領域/科目課綱 訂定之本教育階段核心素養,並精熟各學習重點。
19.2 各領域/科目課綱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以外之其他非意圖性學習結果,具教育之積 極正向價值。
|
素養達成
|
能力檢測成績分析
|
能力檢測後
|
安排補救教學
|
||||
20.
持續進展
|
穿堂美展、體育競賽……等展示學生學習成果
|
教學完成時
|
增進教師及家長對課程品質之理解及重視
|
20.1 學生在各領域/科目之學習結果表現,於各年級及學習階段具持續進展之現象。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